“未成年人模式”关键是能落地
2023-08-04 16:52:26来源:北京日报
(资料图)
原标题:“未成年人模式”关键是能落地
为给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,国家网信办就《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(征求意见稿)》公开征求意见。其中提出,将全面升级“青少年模式”为“未成年人模式”,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、应用商店,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“三重防线”。
近年来,为找到青少年上网最优解,相关治理力度一直不小,“青少年模式”已成为互联网产品的标配。但不得不承认,由于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,各平台建设水平也参差不齐,很多平台虽迈出了“技术把关”的第一步,可实际效果却名不副实。除了模式入口隐蔽、程序繁琐,且不具备强制性外,有的平台一边对使用时长、观看内容等作出限制,一边又暗戳戳地在充值、打赏等方面留口子。与此同时,不乏平台将“青少年模式”简单理解为“幼儿模式”,开启后满屏都是动画片、拼音字母等,显然走向了另一种极端。可以说,这样的“青少年模式”既不管用,也不符合相关用户的实际需求,升级更加细化、更具针对性的保护措施,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愿。
从“青少年模式”到“未成年人模式”,划分年龄区间、提供分龄服务,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。如果说,细化年龄分层是为了让“合适的内容匹配合适的人”,那么此次升级的“三重防线”,则相当于进一步向前延伸了治理链条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“青少年模式”推进的一大难点,就在于如何精准识别未成年人身份。用户提供真实信息的自觉性难以保证,而每个应用都引入人脸识别,又带来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。将相关模式引入硬件设备及应用商店,实现端口前移,显然也是从源头落实保护工作的关键一环。
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,离不开监管给力与平台建设,而作为重要的监护主体,家长负责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。调研报告显示,2021年开启“青少年模式”的未成年人及家长占比均不到五成,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使用意识,直接或间接成为了防沉迷的“木桶短板”。从本次升级可以看到,无论是“从未成年人模式退出时,需要家长进行验证同意”,还是“在规定使用总时长的同时,为家长提供豁免操作”,都是在强化家长责任。技术升级很难解决全部问题,也无法取代家长的积极引导。担起分内之责、不做保护短板,孩子健康触网的“最后一米”才能平稳落地。
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.91亿,触网低龄化趋势不可避免,“护网”精细化举措必须跟上,共同筑牢未成年人网络防线,他们才能在网络世界收获更多善意与美好。(高源)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