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天速讯:周永兰:端午三香
2023-06-22 20:13:07来源:文化艺术报
(资料图片)
海报 制作 | 刘雯 周永兰: 端午三香 图源:360百科端午将至,缠绵了数月的雨天气终于结束,天地间蓦地亮堂明媚起来。突然发现,小区里,街道上,校园中,芍药花不见了,牡丹花没有了,蔷薇花也只剩下零星的红点儿。目之所及,到处都是浓浓的绿。
幸好,栀子花开了,无所不在的葱茏的绿,一下子轻盈灵动了许多。
爱花的我最爱栀子花。她洁白无瑕的色,大方朴素的姿,芳香四溢的味,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,如浣纱西子,似红楼蚰烟,清雅高洁而不孤芳自赏,出于蓬门而不顾影自怜。同为以香闻名的花卉,桂花太过浓烈,就像张曼玉扮演的金镶玉,泼辣妩媚,令人望而沉醉;兰花过于清幽,如同金庸笔下的小龙女,仙态神姿,见之不免自惭;栀子花则不然,她大气端庄,又带着淡淡的烟火味,就像《京华烟云》里的姚木兰,让人可亲可敬。
端午的时令花有不少,农村人家房前屋后,最常见的是色彩艳丽的端午花和美人蕉。栀子花大多种在院子里,木本栀子长得高大茂盛,枝叶碧绿繁茂,朵朵白花缀于其间,很是雅致。也有例外,一个卖花的老人曾说,他家屋后的坡地上、房前的晒场边,全是栀子树。每到开花时节,方圆几里都能闻到香。家乡人爱栀子花,种在地里,养在瓶中,却很少像南方人那样,把栀子花戴在头上、佩在身上,再爱美的妇女也不会。
端午前后,正是栀子花盛开的时节。农人卖菜卖水果的时候,捎上一把把栀子花,村路上,街头上,菜市上,走到哪儿,香到哪儿。上班或是买菜的人们,顺便买上一把花,整个身心好几天都是美美的香香的。
每年端午节,我必定起个大早,去街上买几把栀子花,供在每个房间里。我总觉得,端午时节开放的栀子花,和这个节日纪念的人有着神秘的联系。固此,这一天的栀子花在我眼里就格外特别,我对待她的态度也多了庄重:供花的瓶子洗得晶莹透亮,瓶中水是纯净水,拿取花枝小心温柔,满怀恭敬之心。
听朋友说,栀子花是好几座城市的市花。我很是欣喜,暗自猜度这必然与端午文化有关。洁白芬芳的栀子花,跟随着一个节日,伴随着一种精神,洁白了千年,芬芳了千年。我相信,千年以后,她和这节日、这精神,会更加芬芳。
图源:360百科 端午节少不了艾蒲。 艾是艾草,蒲乃菖蒲。高山上的艾草最好,芳香纯正;山溪边的菖蒲最佳,洁净挺秀。每到端午节,家乡的大街小巷都是卖艾蒲的,乍看一模一样,其实大有学问。一位朋友非常重视传统节日,每年端午前几天,一家人专门开车去山上采艾草、拔菖蒲。据她所说,她家采的艾草煮出来的鸡蛋和大蒜,碧绿清香;用那艾草水擦洗身体,蚊虫不叮。 我相信她的话。几年前的一个七月,我去大河坝送教下乡,在山上采了一蛇皮袋的艾草。同行的老教师告诉我,那里的艾草有些年头了,是上好的药材。那些艾草晒干后,我用叶子做了一个小枕头,每晚嗅着艾香入睡,竟然很少失眠了。 端午节挂艾蒲,是我从小的记忆。小时候的端午节,我是在艾草的香味中醒来的,那是母亲用艾草煮鸡蛋和大蒜的味道。煮好的鸡蛋绿莹莹的,蒜瓣也透着绿色,就像瓶子里的腊八蒜。门边已经挂上艾蒲,出出进进总要吸吸鼻子,真好闻! 有段时间我对菖蒲情有独钟。从挂在门上的菖蒲中小心地抽出几支,放在压水井旁的池子里,清净根部、叶片,然后插在瓶子里。那时的我刚上中学,读书很少,不知道古人把菖蒲当做“神草”,更不知道李白陆游都曾写诗赞美菖蒲。我只是单纯地喜欢它纤长柔韧的叶片,苏世独立卓然不群的姿态。母亲责怪我,门前那么多鲜艳的花,偏偏喜欢草。她不知道,在我眼里,那些艳丽的花朵太俗气,哪里有菖蒲的仙姿?说也奇怪,生长在水边的菖蒲,养在水瓶里没多久,叶片竟然逐渐软塌,没有了世外高人的气度。看来,菖蒲乃仙草,岂是瓶中物?广阔的天地才适合她。 女儿上大学后的第一个端午节,打电话回来说,学校也有粽子和鸡蛋,但就是感觉少了端午节的味道。我笑她是想家了。她说,不光想家,还想念艾草煮的绿鸡蛋,想念门口挂的艾蒲,想念端午节用艾草水洗澡的美好。 这习俗的确美好。端午节用艾草水洗澡,是外婆传给母亲的,母亲传给我,我又传给了女儿。这种习俗,在我的家乡盛行。如今,人们住的高楼里没有毒虫,现代人相信科学不信邪,可是,每到端午节,家乡的人们依然家家在门口挂上艾蒲,品尝用艾草煮过的鸡蛋大蒜。端午节,留在家乡人记忆深处的,是那悠悠的艾蒲香. 图源:360百科 周末下午去看望母亲,告诉她端午节的粽子我来包,她老人家只需要享用就好。母亲先是欣慰,继而再三叮嘱:一定要包好。万一没包紧,煮落锅了,多浪费! 母亲的担心是有原因的。这得从我们家的“端午史”说起。 记忆里,我小时候的端午节大多是在外婆家度过的。那些年的端午节,吃过早饭,母亲便带着我们去外婆家“拜节”。我们家乡有个习俗,出嫁的女儿每年要回娘家“拜三节”:春节、端午和中秋。拜节自然不能空着手,要带上给娘家人的礼物。母亲是外婆的长女,她很在意这个,早早就做准备。端午节的礼物,那时候是一瓶酒、一包茶、一袋糯米和一吊猪肉。母亲有个竹编的篮子,礼物就装在篮子里。母亲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走在前面,我们蹦蹦跳跳跟在后面。篮子重,母亲一路上要换好几次手,但她脸上总是漾着笑。 外婆用丰盛的端午饭招待我们。我印象最深的,是外婆做的夹沙糕。夹沙糕又叫凉糕,是用糯米、豆沙和黄豆粉做成的,又香又软又粘,甜而不腻,黏而不粘,好吃极了。每年端午节去外婆家,我最盼望的,就是这个了。 凉糕好吃,母亲却只尝了一块便不再吃。外婆家人多,母亲要强,使眼色不许我们多吃。 拜完节回家,母亲马上开始做饭。端午节自然是要吃粽子的,家里没有箬叶,母亲把泡好的糯米装进缝好的纱布袋子里,压实扎紧,放进锅里,大火猛煮。等父亲做完活回家,母亲的布袋粽子也煮熟切成片放在盘子里,上面撒着白砂糖。母亲给我们夹上一片,叮嘱我们慢慢吃,别“顶到”了。这粽子虽然远不能跟外婆家的凉糕相比,父亲和母亲却吃得很香。 我上中学后,母亲给外婆家拜节的礼物丰富了许多。学业紧张,我很少再去外婆家过端午。母亲也不再做布袋粽子了,而是去广庆寺菜市场买。那时她已经开始做生意,每天从早到晚要守在摊子前,越是节日她越忙。买来的粽子又甜又糯,口味也多,可是母亲不在家里,粽子再好吃,也似乎少了什么。 端午节买粽子,成了我们家的习惯。我成家后,因为工作忙碌,端午节的粽子,不是在超市买,就是在网上买。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后,过节时间充足了,我决定学习包粽子,也是为了让女儿感受节日气氛。母亲却早早送来了她包的粽子,我的计划作罢。 前几天,朋友送我一包箬叶,并亲授我包粽子的方法。有何难哉?看着视频,我信心倍增。回想以前的端午节,要么是物质缺乏,要么是没有时间。现在的我,万事俱备,只需动手。 看着盆里狭长青绿的箬叶,饱满洁白的糯米,心中涌起节日的喜悦,随之是熟悉的句子: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。”……屈子的诗句代代传诵,屈子的精神成为中华传统节日中最深远的内涵。每到端午节,家乡人供栀子、挂艾蒲、包粽子,孩子戴香囊,成人喝雄黄酒,在世代相传的风俗里,在粽香艾香栀子香里,纪念一个人,传承一种文化……责 编 | 王越美
审 核 | 吴汉兴
▼关键词: